English

一位高级农艺师的执著追求

——记全国劳动模范、湖北省枝江市植保站副站长赵爱玲
2000-10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

高级农艺师赵爱玲多年来的生活轨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,这就是“风餐露宿,劳累奔波”。

今年47岁的赵爱玲,现任湖北枝江市植保站副站长、党支部书记、高级农艺师。她始终忘不了17岁那年江汉平原棉乡里的那次棉花病虫害大爆发。那年她目睹了棉铃虫肆虐棉田的惨状,目睹了农民那泪眼望苍天的绝望情景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她立志要当一个能给庄稼防病、看病、治病的“医师”。为了这个目标,1976年她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,在枝江市植保站一干就是25年。为了认真做好这项工作,每年从元月到10月,她都要骑自行车往返13个乡镇、25万亩小麦田、棉花田,对田里的病虫进行系统调查,有时一天的路程竟达100公里。经她测报的棉花、小麦病虫准确率达96%。由于对病虫防治指导有方,年均挽回棉花(皮棉)损失6.5万担,挽回小麦损失109吨。今年10月15日,她被人事部、农业部授予“全国农村优秀人才”称号。

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高级农艺师,除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,更重要的是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时时刻刻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。这是赵爱玲测报、建议的出发点。有一年,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,上级业务部门要求各地在小麦开花期间普遍喷药防治。该市几十万亩小麦“普遍喷药防治”一次的费用很大,弄不好将会影响农民种小麦的积极性。赵爱玲经过认真核对和研究得出结论:该市不可能有中等偏重的小麦赤霉病发生。她立即向市领导建议:不必花钱普遍喷药,只需局部挑治。这个建议被采纳后,为该市40万农民节省农药投资28万元,同时也使农民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。

由于长年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,赵爱玲的身体越来越虚弱。但为病虫测报,她拒绝了医生让她住院的建议,只是在身上带了些药丸又出现在田间地头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由于他们病虫情报准确及时,指导有方,1993年农业部确定赵爱玲所在的植保站为“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区域网站枝江站”。这一年,赵爱玲也被评为“全国棉铃虫防治先进工作者”。1998年3月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今年5月1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获得“五一”劳动奖章,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接见。农民更是发自内心地称赞她是“我们勤劳致富的好植保”。

近5年来,她共向全国、全省病虫测报处(站)发模式电报200次、旬报100次,为上级业务部门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。在欣慰之余,赵爱玲更感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和责任。为了这个责任,25个寒暑,她帮助农民获得了750万担的棉花丰收,使枝江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棉花亩产双百斤的县(市);为了这个责任,她一头扎进共青村病虫测报点,一蹲就是8年。8年里,7个春节没有回家,在这期间饲养棉铃虫天敌金小蜂数千只;为了这个责任,她整理、撰写、编辑病虫害防治档案资料200卷20余万字,做到一虫一病一档;撰写的110篇专业论文中,有6篇获部省级奖励;每年培训农村科技骨干2000人次,兴办了科技兴农样板村2个;为了这个责任,她顾了大家,忘了小家,先后经历了独生女儿考大学、父母年迈、丈夫去世等种种困难,却矢志不渝,只为做一个求真务实的科技工作者。她说:“农民朋友满意我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!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